所以除了卖弄文采,文笔超然以外,实际的问题,回答的,都是些假大空的话。>
就比如,不少的贡生都写了圣贤的道理,旁征博引,孜孜不倦,可实际一读,弘治皇帝一眼看出对西山怕是什么都不知道。>
这里面,也有弘治皇帝出偏了的问题。>
毕竟无论是马政,洪涝旱灾这些的,不少人提前也是打了腹稿,有些官宦家里的,也会专门请人做了文章已备参考。>
可偏偏,太子的救灾,与往日的,截然不同………>
因而,看了十几篇策问,就连弘治皇帝就有些提不起兴趣了。>
历来的策问,大多都是如此,你也不能指望这些书生,全都对对朝廷的大事有着什么不一样的独特见解。>
弘治皇帝做太子时对此也不满意,不过等他做了皇帝,却也知道了其中的道理。>
朝廷八股取士,最重要的,首先的便是收尽天下文人的心,是他们穷极一生在这经史子集里面。>
这样导致这样的后果,本就是理所当然,虽觉得有不妥之处,却也不是不能接受的。>
只是这些文章,看得实在是乏味,没什么亮点,不少人倒是是侃侃而谈、指点江山,甚至说出了灾民应留在原籍,这让弘治皇帝有些不满。>
还有人,居然说太子救灾于法度不符,太子应是学为君之道,对太子的教育问题,大发一番感慨。>
甚至暗戳戳的表示,太子这是图虚名罢了。>
弘治皇帝看到这里,觉得这………>
怕是此人要是去了东宫,头天整不好就得被自己儿子打一顿。>
罢了罢了,矮个子里面拔搞个吧,总有些写的不错。>
就在此时,另一边的刘健处,传出了一个略显讶异的声音:“咦……”>
在这暖阁里,一个发出惊奇的声音,足以让所有人侧目。>
众人便不约而同地看向了刘健。>
刘健笑了笑道:“陛下,这里有一篇文章,倒是有几分意思,此人对太子救灾一事,了解的,颇为透彻啊。”>
这下子,大伙都来了兴趣。>
弘治皇帝眼眸一抬问道:“不知是谁?刘公都出言赞赏,看来,的确是有可取之处啊。>
来,看看何人所写的。”>
殿试的答卷,是没有糊名必要的。>
刘健听弘治皇帝如此问,直接将卷子交给了一旁的宦官:“陛下请看。”>
那宦官小心翼翼地将文章呈给弘治皇帝,弘治皇帝直接先看了名字。>
卷首处,写着浙江绍兴府贡生,王守仁。>
王守仁……>
名字,原籍,不可能会有第二个叫王守仁的人。>
弘治皇帝仔细读了以后,竟是看的津津有味,然后,一气呵成。>
内容详实,独具慧心,对西山的环境,人口都有了解,对朱厚照的举动都找了理论支撑。>
甚至,还发现了朱厚照未曾想到的深意。>
就比如,西山编户齐民,政令通行。>
换一句话说,之前朝廷是皇权不下县,可在西山,全然没有这样的。>
因为在其他的州县,县城以外的村镇,都是当地的姓氏大户充任保长什么的。>
没别的,同姓人多,你就是占优势,有话语权。>
可在西山,宗族势力,基本上是不存在的。>
或者说,早就在朱厚照在西山刚开始的时候重新分配人口住处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